HOMEEMAIL TEL|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官网入口  

热词: 两学一做 |  2016届毕业生欢送会 | 

旧版
组件模板格式错误
 

李金才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日期:2020-06-28



   名: 李金才

    别:

    位: 威尼斯欢乐娱人城AⅤ大中国

专业名称: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研究方向: 作物生理生态

技术职务: 教授

办公电话: 0551-5786991

办公传真: 0551-5786991

E-mail   lijincaiahau.edu.cn

通讯地址: 长江西路130号安徽农业大学

邮政编码: 230036


李金才,男, 1964年3月生,农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常务委员会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农工民主党总支部主委,安徽省政协委员。

1984年毕业于安徽威尼斯欢乐娱人城AⅤ大中国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1989年在安徽威尼斯欢乐娱人城AⅤ大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攻读硕士并获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师从于我国著名小麦栽培专家余松烈院士和于振文院士,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并于同年获得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2年晋升教授,200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现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理生态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室学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小麦栽培学组副组长,安徽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农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栽培一室主任、安徽省玉米产业体系栽培室主任,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

个人学习与工作简历

1980.9~1984.7在安徽威尼斯欢乐娱人城AⅤ大中国农学专业读大学本科并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4.7~1986.9在安徽威尼斯欢乐娱人城AⅤ大中国农学系任助教

1986.9~1989.7在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并获硕士学位

1989.7~1997.10在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任讲师

1994.9~1997.12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并获农学博士学位,1997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1995.3~1995.10在北京林业大学林业部外语培训中心学习英语

1997.10~2002.8在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任副教授  

2004.6~2005.12在科技部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2002.8~至今在安徽农业大学任教授,200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1.承担的本科生课程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生理、农学概论、农学实践、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讨论
2.承担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作物生理学、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
3.承担的博士研究生课程

 作物生态学、作物生理生态研究进展、作物学研究法、读书报告与论文写作

4.出版的教材

(1)农学专业本科教材《作物栽培学》,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副主编

2)作物逆境与调控(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010,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3)作物栽培学总论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7,科学出版社,参编

主要研究领域

1.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针对目前小麦、玉米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着重开展了小麦大穗与大粒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利用现代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分析,揭示了茎秆和穗部输导组织发达程度是影响小麦结实性和籽粒大小的主要解剖学原因。其研究结果被许多学者应用和借鉴参考,为我国小麦高产栽培要求精匀播培育壮苗和实现壮秆大穗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在小麦、玉米营养与高产优质关系的研究方面,通过应用不同氮肥运筹技术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明确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与小麦、玉米高产优质的关系,探讨了小麦、玉米高产调优合理肥料运筹技术,为小麦、玉米丰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作物抗逆生理及其调控技术

  针对近年来安徽主要农作物生产常遭遇的干旱、湿害、倒伏、冻害及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重点开展了小麦湿(渍)害、倒伏和抗冻机理及预防技术;玉米抗湿(渍)、抗倒栽培新技术等研究。在小麦、玉米抗湿(渍)机理与防湿(渍)配套技术的研究方面, 通过对小麦、玉米湿害临界期、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发育、叶片光合性能、籽粒灌浆特性和根系衰老的影响研究,重点解决了该地区涝渍成灾机制不清、作物致灾机理不明,防控技术针对性差、集成度低等突出问题。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致灾减产机理及抗性评价方法,创新了玉米和小麦抗涝渍关键技术;在重灾的行蓄洪区首创“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集成创新了沿淮三大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和周年稳产增效技术模式。该成果为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引领了涝渍灾区机械化、良种化、轻简化、标准化综合减灾新方向

在小麦群体生理与高产抗倒机理的研究方面,通过深入研究高产群体的茎秆形态特征、 光合生理与营养生理,揭示了小麦大面积倒伏的主要原因。提出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培育壮苗,合理肥水运筹,综合防治小麦纹枯病,配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预防小麦倒伏和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

针对三大区域三大粮食作物主要气象灾种,深入开展了三大粮食作物对主要气象灾害抗性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及防控标准,主要气象灾害致灾机理及响应机制研究;研发改土培肥强根壮苗防灾、健群壮体与水肥耦合促蘖增根抗灾、水热调控与营养补偿减灾等三大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并研发出环境友好、绿色安全型减灾保产化调剂等物化产品。确立抗灾品种培育壮苗稳穗数保粒数增穗重减灾保产的主攻目标,配套高效一体化的智能农机、病虫害“天地空”一体化绿色综合防控两项绿色技术,融合“品种、播期(移栽期)、播量(基本苗)、墒情、整地播种(栽插)质量”五位一体应变技术。构建“核心技术+绿色技术+应变技术”的主要气象灾害减灾保产调控技术体系。在“三区”技术示范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将减灾保产技术向新型不同经营主体推广应用。

3.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与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保持作物生产力生理生态

效应,解决了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低、整齐度差和易倒伏等关键技术问题;集成了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全量粉碎抛撒还田条件下,秸秆还田模式和耕作播种模式、化肥配施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周年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研制并示范推广了适合淮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秸秆机械还田农技农机配套技术规程。实现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节水保墒、耐渍抗倒,高产稳产与节本增效目标。同时进行了江淮地区作物秸秆还田后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在保持作物生产力前提下,实现了秸秆循环利用,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可持续生产能力和节本增效目标。

4.主要粮食作物绿色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江淮区域光热水土自然资源潜力与小麦-玉米、水稻-小麦

丰产高效与提质增效主要灾害限制因子,小麦-玉米、水稻-小麦周年丰产潜力和技术瓶颈,开展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小麦周年丰产高效提质增效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及相关配套技术集成研究,创建江淮区域小麦-玉米、水稻-小麦周年丰产高效与提质增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提出了三大粮食作物周年稳产丰产、节本高效、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技术模式,基本实现了“三个提高”和“两个减少”。 一是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提高农资投入品利用率;四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培训农技推广人员10万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次,为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项、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省农业科技开发项目4项。

1.“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黄淮海冬小麦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

术研究(项目编号:2017YFD0300408,第一主持人)

2.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粮食作物氮素化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与示范(项目编号:201203079,第一主持人)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黄淮海粮食作物轮作均衡增产综合技术

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203100,第一主持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花后短暂高温渍水逆境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影

响机理及其氮素调控(项目编号:31071356,第一主持人)

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行蓄洪区作物减灾增效技术集

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09BADA6B03,第一主持人)

6.“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

淮北旱茬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2006BAD02A06-19,第二主持人)

7.“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小麦—玉米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循环

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07BAD89B10-3,第一主持人)

8.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花后高温渍水逆境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

机理(项目编号:07041013,第一主持人)

主要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1.安徽省麦茬夏玉米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9

2.黄淮海粮食作物轮作均衡增产增效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

3.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

4.秸秆还田下麦玉轮作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6

5.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

6.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4

7.安徽省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3  

8.作物秸秆还田农机农艺双适应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1  

9.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1

10.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0

11.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9

12.不同穗型小麦品种高产机理及其调优技术研究与示范.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4

13.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

代表性论文论著: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先后在Plant Physiology、《Field Crops Research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8项。主编《安徽麦作学》、《作物栽培学》、《安徽玉米丰产栽培技术》,参加编写小麦、玉米著作4部。

(一)正式出版的论著
1.安徽麦作学
2.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

3.小麦生产标准化

4.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

5.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

6.安徽玉米丰产栽培技术

7.黄淮海小麦绿色增产模式

(二)发表的主要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 Influence of wheat and maize straw retention of the growth and grain yield of maize crop[J]. Fresenius Environment Bulletin, 2020, 29(4):2260-2270.

2.Seed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maize grown under straw retention affected by sowing irrigation and shifting nitrogen use. Field Crops Research2018225:22-31

3.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on canopy morphology and stalk lodging risk.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8,9:1-12

4.Optimal nitrogen regimes compensate for the impacts of seedlings subjected to waterlogging stress in summer maize. PLOS ONE2018

5.Effects of key parameters of straw chopping device on qualified rate, non-uniformity and power consumption.  Int J Agric & Biol Eng, 2018; 11(1): 122–128.

6.Acetylsalicylic acid application decreased tobacco-specific nitrosamines and its precursors but maintained quality of air-cured burley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L.)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17104:221-228

7.Rice Sucrose Partitioning Mediated by a Putative Pectin Methyltransferase and Homogalacturonan Methylesterification ,Plant Physiology 2017, Vol. 1741595–1608

8. 黄淮麦区小麦倒春寒危害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2040(2):243-250.

9. 盐胁迫对TaERECTA转基因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34(6)922-927.

10. 氮密互作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9, 39(8):984-1002.

11. 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939(8):979-987.

11.玉米免耕播种机主动式秸秆移位防堵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4)10-17

12.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6.12

13.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 (8): 1246-1256

14.花后短暂高温渍水逆境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52910):2006-2012

15.化控剂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植株整齐度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2):170-177

16. Effects of nitrogen spraying on the post-anthesis stage of winter wheat under waterlogging stress.Acta Physiol Plant.201436(1): 207-216

17.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nge in maize (Zea mays L.) under waterlogging at seedling stage.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13, 11(1):545-552

18.Effects of spraying foliar nitrogen on activities of key regulatory enzymes involved in protein formation in winter wheat suffered post-anthesis high temperature andwaterlogging.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2013, 11(2): 668-673

19.氮肥运筹对孕穗期受渍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 38(6): 1088-1096

20.花后渍水高温交互效应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 38(6): 1071-1079

21.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受渍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 37(10):1888-1896

22.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0):2176-2183

23.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0):2005-2012

24.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受渍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37(10):1888-1896

25.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1):123-128

26.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夏玉米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3):41-46

27.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9, 35(10):1875-1883

28.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4):41-46

29.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作物学报[J].2009,35(1):124-131

30.氮肥运筹模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 2009, 241):11-15

31.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周麦18碳氮转运籽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10):23-27

32.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8, 346):1080-1085

33.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处理和行距对不同品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3):340-345

34.氮素运筹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粮油学报, 2007, 221):26-29

35.孕穗至灌浆期土壤渍水对冬小麦NPK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 ,342):208-21

36.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渍水逆境对冬小麦NPK素营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 162-165

37.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6, 329):1355-1360

38.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5,315):662-666

39.氮素营养对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1, 162):6-8

40.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品种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1,274): 434-441

41.孕穗期渍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74):325-327

42.孕穗期渍水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5):723-726

43.小麦穗轴和小穗轴维管束系统及与穗部生产力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 1999,253):315-319

44.小麦湿害生理及其与小麦生产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 334):304-312

(三)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1.一种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秸秆粉碎还田下玉米机直播方法.2018年,专利号:ZL2017 1 0372555.2

2.一种提升鲜食玉米口感和品质的栽培方法.2018年,专利号:ZL2017 1 0372571.2

3. 一种砂姜黑土区秸秆粉碎全量还田下夏玉米的栽培方法.2018年,专利号:ZL201810113943

(四)制定的技术规程

1.沿淮低洼地小麦防灾减灾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2.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3.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带状旋播复式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4.淮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规程

5.麦茬免耕机直播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6.小麦倒春寒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7.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8.冬小麦、夏玉米倒伏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五)培育玉米新品种2个:

1、金秋119:2016年安徽省审定,2018年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省认定。

2、商都188:2020年国家审定。